博雅出版facebook 博雅出版line
創新與創業精神
創新與創業精神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作者:彼得‧杜拉克
  • 譯者:慈玉鵬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25/04/21
  • ISBN:978-626-7508-69-5
           彼得.杜拉克於1985年出版的《創新與創業精神》,是改變全球管理思維的重要經典。本書首度將「創新」與「創業精神」從偶發機運中解放,提升為可被系統化管理與實踐的知識與方法,開啟創業型經濟時代。杜拉克以其一貫縝密的邏輯與遠見,從「創新的實踐」、「創業的實踐」與「創業的策略」三大面向,深刻剖析創新如何產生、如何落實於企業與社會組織中,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思維成功導入市場。
 
          書中提出的「七大創新來源」與「四大創業型策略」,至今仍是企業與創業者最常引用的實戰工具。這些洞見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創業理論與實務,也成為全球創業型經濟體系的核心知識。
 
          此次由博雅出版重新翻譯出版,忠實呈現大師原意,並以更貼近當代語境的文字重現這部管理經典,讓讀者重新認識杜拉克思想的深度與時代價值。無論你是創業者、企業經理人,或是關注經濟變革的讀者,都不容錯過這本劃時代的重要著作。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杜拉克論創新
毛治國教授
 
           杜拉克1985 年的《創新與創業精神》,與更早期1946 年的《公司的概念》,以及1974 年的《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三本著作,我認為是「杜拉克思想」最重要的三大支柱。這三本書至今雖已分別出版40、50、80 年,但其中所講的道理,卻歷久彌新;而三本書的內容之間,還存在杜拉克著作特有的脈絡一貫、疊代因革的關係。例如,1946 年的《公司的概念》一書,他把工業革命後,作為近代都市化發展核心的各式各樣大小「企業組織」,以極具歷史洞見的眼光,解讀為人類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並且是奠定現代社會的主要基石;而1974 年的《管理》一書,是為他30 年前所定義「企業組織」,歸納出具體運作的原理與原則,並因而成了闡釋現代管理意義的一本眾所公認的「聖經」。至於1985 年的《創新》一書,則把他在《管理》中所預留的「創新型組織、明日經理人」兩大課題的伏筆,進一步展開並演繹,屬於「創業家社會(entrepreneurial society)」所特有的「創新、創業家」議題。
          杜拉克一生的39 本著作,以自成一家之言的風格,成就出蔚然大觀的「杜拉克思想」。杜氏著書立說的基本企圖,也是他畢生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為以企業組織為核心所發展而成的現代社會,建構一個巨型、動態的社會哲學體系,並且不只闡明這個社會體系的結構與功能特性,他甚至還教導負責企業組織的經營與管理者,如何使這個不斷與時俱進的社會體系,可以運轉得更好。
        「杜拉克思想」所蘊含的管理智慧,就同如原創於2,500 年前《孫子》的兵道思想,其中的道理直到今天都仍具有高度的適用性。這種「穿越時空」大師級文獻的共同特徵是:它們所洞察與闡釋的無不是「變中不變(萬變不離其宗)」、超越古今時間與中外空間界限的「至簡大道」。
         早就對企業系統的生命週期做出:「創業、經營、再創業」三階段循環迭代的定義。他在《創新》一書中強調:「創新精神」是這三個生命週期階段的共同核心,亦即:「創業、再創業」需要創新固然不在話下;而日常「經營」其實也須把握創新的機會,使企業績效變得更好。因此,杜拉克說:創新與創業精神絕非「新創事業」的專利。
        企業頂層領導,有頗具「禪意」、且已成經典的「三問」。所謂「杜拉克三問」其實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1)你做的是什麼生意(business)?(2)你的客戶是誰?(3)你的客戶為什麼在乎你的產品(或服務)?第二個版本則是:(1)你做的生意「是」什麼?(2)你的生意「應該是」什麼?(3)你的生意「可以是」什麼?這兩組看似簡單的三個問題,其實都是每一企業頂層,隨時隨地都應念茲在茲的戰略「大哉問」。
         兩個版本的第一問,都在提醒頂層:你有沒有把自己的事業做小了?第一版本第二問是提醒頂層:心中不只要有顧客,還要知道怎麼找到這些顧客?而第三問則提醒頂層:要知道顧客重視的價值是什麼?例如:星巴克要做全球連鎖有品牌價值的咖啡館,它與街坊邊角的咖啡館,對這三問的答案必然不同;這也印證「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至於第二版本的問題,則在提醒頂層:經營事業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想法。其中的第二問其實是問頂層:你知道你的生意現況還有哪些改善空間?這是「好還要更好」上進心的展現。至於第三問則是:你知道你的生意還可做成其他什麼樣子?這不是「要更好」而是「要不同」,強調的是企圖心的發揮。換句話說,不管你是賽道上一馬當先的龍頭,還是在追龍頭車尾燈的參賽者,這時要去思考的是「可否換個不同的賽場,脫離當前的紅海,進入一個新藍海?」
         上述兩版本的三問,其實都緊扣「創新」的核心意義:不只要把現在手上的事做得更好,更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因為唯有這樣,才能賦予資源新的能力,去產生消費者的價值感與滿足感、並創造生產者的財富。
          杜拉克提醒我們:「社會創新」的影響效果遠大於許多的「技術創新」的本身。例如「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付錢」的新商業模式,意外創造出人類實體世界之外的「虛擬世界(cyberspace)」空間,遠遠超過網際網路推出當年,所有技術專家的預期。
         杜拉克從1960 年代就注意到:當時將世界經濟帶向高峰的主要產業,包括汽車、鋼鐵、石油、塑膠、電話、電子用品、家用電器等,這些「工業社會」的代表性產業,自1920 年代以來,不論在科技或經營觀念上都已不再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他預見「工業社會」已步入強弩之末時代,並預期一個以一套嶄新科技為基礎的「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即將湧現。
          進入1980 年代,積體電路已發明超過10 年,摩爾定律也已被提出;杜拉克所企盼、奠基於「新科技基礎」的新社會,正在積極醞釀當中。於是他就在1985 年談「創新」的新著中, 正式將「後工業社會」改稱為「創業家社會(entrepreneurial society)」,並且開始為他所界定的這個「新社會」催生:杜拉克難改他「好為人師」的積習,又再一次他脫下歷史哲學家的道袍,興致勃勃地去扮演濟世救人的傳教士;而他這一次所要傳播的福音是:如何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知識工作者」?如何實現創新?以及如何實踐創業家精神?
          杜拉克對於創新的金句是「發現改變機會就是創新的開始」。他堅信「創新」可透過「有目的、有組織的求變(search for changes)努力」以及「系統化地分析內外在環境所蘊藏的機會」而達成。杜拉克在這本《創新與創業精神》書中,條舉了如何實踐創新及創業家精神的具體行動方針;而這些行動方針都是他罕能匹敵的顧問經驗及長年觀察世事的結晶,所以一經出版就立即成為經典。後來提出的許多創新理論— 例如,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 克瑞斯丁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破壞式創新」;以及韓國學者金偉燦(W. Chan Kim)和法國學者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合著的「藍海策略」等— 都可發現他們的立論與杜氏創新概念間的參照關係。
          杜拉克的《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在1985 年出版的當年,我便曾以「世異備變(註)話創新— 談彼得.杜拉克的歷史及社會哲學」為題,發表過文章。40 年後重讀當年文章,滄海桑田,但「變中的不變」是杜拉克的理論仍然歷久彌新。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註:「世異備變」是根據《韓非子 五蠹》中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改寫而來,意思是:時代改變了,相關的制度系統「備」字的意思也必將跟著改變。對該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從網址https://reurl.cc/M37dmX 下載。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推薦序 杜拉克論創新 毛治國 
導讀 平凡的創新與精緻的創業 洪明洲 
 
前言 
引言 創業型經濟 
 
第一部 創新的實踐
第1 章  系統性創業 
第2 章  有目的的創新和創新機會的七個來源 
第3 章  創新的來源:意外 
第4 章  創新的來源:不協調 
第5 章  創新的來源:流程的需要 
第6 章  創新的來源:產業與市場結構 
第7 章  創新的來源:人口的變化 
第8 章  創新的來源:感知的變化 
第9 章  創新的來源:新知識 
第10 章 靈感 
第11 章 創新的原則
 
第二部 創業的實踐
第12 章 創業管理 
第13 章 創業型企業 
第14 章 服務機構的創業 
第15 章 新創事業 
 
第三部 創業的策略
第16 章 「先發制勝」 
第17 章 「避實擊虛」 
第18 章 生態利基 
第19 章 改變價值與特性 

結語 創業型社會 
推薦閱讀材料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