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始終是公義、良善的,
那麼世界上的邪惡何以存在?
難道不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嗎?
如果是這樣,惡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試圖為這樣一個世界中的上帝行為做辯護的學說被稱為「神義論」。這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所提出來探究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的三全屬性,以及罪惡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的議題,爾後成為了神學的專用術語。《神義論》嘗試在罪惡存在的前提下正面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以此說明在邏輯上,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是一本全面理解西方基督教的傳統神義理論的經典之作。
本書於1710年首次出版,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唯一的長篇著作,書中誕生了「神義論」一詞。《神義論》試圖透過主張「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一個」來為世上的不完美辯護。這個世界是由全能、全智、全善的上帝所造,所以它必須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且最平衡的,如果上帝知道存在著一個更好的世界,那祂就不會選擇創造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事實上,那些被認定的表面上的缺陷必定存在於每一個可能的世界中,否則上帝本可以選擇創造沒有缺陷的世界。
莱布尼茲主張神學(宗教)和哲學的眞理不能互相矛盾,因為理性和信仰都是「上帝的恩賜」,所以它們的衝突將意味著上帝與自己相爭。《神義論》是莱布尼茲試圖將其個人的哲學體系與他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調和在一起的結果。這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由莱布尼茲的信仰所驅使,他和許多保守派哲學家以及啟蒙運動時期的神學家一樣,相信基督教相較於其他非西方宗教來說,是理性且開明的。這項研究也受到莱布尼茲相信「人性之可臻完美」的影響(如果人是以正確的哲學和宗教作為指南),以及他對形而上學的必然性必須有一個理性或邏輯基礎的看法之影響,即使這種形而上的因果關係在物理必然性方面似乎是無法解釋的(在科學所認定的自然法則中)。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更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對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宗教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法理學與歷史等領域都做出了深遠而重要的貢獻。在數學史和哲學史上,萊布尼茲同樣占有重要地位。在數學上,他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更廣泛的使用。在哲學上,萊布尼茲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英譯本編者導讀
前言
芻議─
信仰與理性的一致
甄辯集─
就惡之起源問題探究上帝的正義與人的自由(第一部)
甄辯集─
就惡之起源問題探究上帝的正義與人的自由(第二部)
甄辯集─
就惡之起源問題探究上帝的正義與人的自由(第三部)
附錄─
減化為形式論證的爭議概要
《神義論》第392節附注
對霍布斯先生英文專論「自由、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反思
對最近出版於倫敦的《論惡之起源》一書之若干評議
上帝之事業藉其正義而通行
英中詞彙對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