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彼得‧杜拉克針對領導階層在未來世界所面臨的挑戰而寫的論文集,最早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專欄。文章涵蓋面極廣,探討在多種主題方面的變化,包括勞動力、勞動者的工作和期望、「受僱者社會」的權力關係,以及科技和世界經濟的變革;也論述主要機構(包括工商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些文章重新檢視高階主管的任務與工作、績效與評量方式、薪資報酬。
不論這些主題有多麼多元,所有文章都在思考同一現實:在已開發國家,工作日的世界已變成一個「組織型社會」,因此要靠高階主管來維持,也就是靠人(不論是叫經理人或管理人員)。他們拿錢辦事,負責指揮組織並使組織有績效表現。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主題:變動中的管理界。不但組織內有快速的變化(包括受僱者、顧客、選民的快速變化的願景、渴望、甚至特色),組織外的世界也在變化,不論在經濟、科技、社會、還是政治上,都受到影響。
彼得‧杜拉克用精練的文字、固定的篇幅,分別對準焦距,深入探討作為一個高階主管,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新世界中尋求因應之道,從而拓展世界的企業願景。
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年移居美國,2002年6月20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作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不是預言,而是看見
詹文明老師
「我們無法駕馭變化,但我們可以走在變化之前。」這就是《變動中的管理界》一書作者想要傳遞的主要目的。但為了管理這個既快速又無法掌握的變動,杜拉克到底教了我們什麼,好讓我們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契機、迎接未來呢?
杜拉克教的是一種「洞察力」(Insight),一種看事物的不同角度與維度,他不做大量的現況分析,他甚至拒絕回答眼前緊急而迫切的問題。因為他關注的是要釐清「長期而根本的問題是什麼」,這才是智慧之所在。
在快速變動的競爭環境中,即使是百年企業若是老神在在,自我陶醉,恐怕連金字招牌也會跌落神壇,粉碎神話。
1889年,發明家愛迪生創立的幾家公司合併且更名為「奇異公司」(GE,又稱通用電氣公司)。發展至今,這家曾被譽為「美國最佳企業」、基業長青代表的百年企業居然在111年後的今天遭道瓊工業指數所剔除,痛失100多年來代表美國30家大型藍籌企業的地位。在2020年奇異股價甚至累計重挫高達55%以上,股價僅在12.95美元上下盤旋。
到底奇異怎麼了?!大多數股市專家都將矛頭指向前兩位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和伊梅特(Jeff Immelt)的大肆擴張與收購方向錯誤所導致。即使弗蘭納里2017年接任CEO後誓言找回奇異的企業靈魂,結果卻是非但沒有找回靈魂,反而到處縮編裁員、割讓出售、降低負債,增加現金流,最後只是加劇信心崩盤的頹勢。
地球上曾經是最具競爭力的奇異,為何會走入死胡同呢?!固然前兩任的CEO無法推卸責任,他們好大喜功,榮耀自己,做了不少的錯誤決策,但是新任者又做對了什麼?!
依我看,在這快速變動的世界裡,若不走在變化之前,那也只是在補破網、緣木求魚了。所以,重新定義奇異、找出核心能力集中優勢擬定目標並採取策略,才能創造未來。
而我們可以從奇異公司的興衰中學到那些教訓呢?威爾許為何會選伊梅特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呢?只因為他考量在三名接班人選中伊梅特是最年輕的一位。
顯然接班人由CEO拍板定案而非獨立董事共同決議,似乎是要冒很大的風險。伊梅特接班後將奇異公司重新定義為一家「能定義物聯網未來的數位工業公司」簡直是一大豪賭。這種百年企業的製造業體質並非是以商業軟體為強項,反而暴露出他最大的致命傷,不但未能扭轉局勢,甚至於加速自我跌入深淵,最終難堪地走人,留下一堆爛攤子。
現任CEO則進行大規模重組,其策略為三個部分:「削減成本,強化企業文化和回歸本業。」看來成長十分有限,更甭談濶步發展。因為削減成本是治標不治本,處理不當反而傷筋斷骨,信心破表。
其次,談及強化企業文化如同他主張要找回靈魂,其實靈魂還存活在奇異裡,只是CEO的靈魂不靈了,已陷入所謂的「領導危機」,關鍵在於CEO,並非檢討員工全體。
再者回歸本業又是一大誤區。因為就如同彼得‧杜拉克所說的:「不創新就等死!」(Innovate or die!)當全球面臨大環境的挑戰與考驗時,「創新」才是公司經營必要的一環。
新冠肺炎蔓延危機中小到街角自助餐都曉得轉型來生存,為何一家百年基業到現在依然陷入泥沼、無法自救,是因為缺乏洞悉現實?還是尚在自欺欺人的窘境裡?我們無法得知。恐怕是沒讀通彼得杜拉克這本《變動中的管理界》所造成的遺憾罷了。
(本文作者為企業佈道者、上市公司董事長私人教練)